
爸爸,请您对着镜头配资炒股门户网,给我们讲讲您的人生经历吧。
2008年盛夏,在北京奥运会即将开幕之际,台北市一栋普通公寓里,一位年轻女子正小心翼翼地调整着手中的摄像机。镜头前,是一位白发苍苍、面容坚毅的老人。阳光透过纱窗洒在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,映照出他复杂的神情。
我的那些往事,你们了解太多反而不好。我说过多少次了,你们怎么就是不听劝呢?老人情绪激动地挥舞着布满老茧的双手,声音里夹杂着无奈与担忧。
这位老人名叫左智超,是一位祖籍江苏的台湾老兵。2002年回乡探亲时,在一次家宴上,微醺的他无意中透露了一个埋藏多年的秘密:他不仅是一名台湾老兵,更是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,是堂堂正正的解放军战士!这个身份在当时的台湾社会无疑会给他带来诸多困扰。那么,左智超是如何成为台湾士兵的?当他的真实身份暴露后,在台湾又经历了怎样的生活?
展开剩余90%让我们把时光回溯到1930年。那一年,在江苏兴化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,左家的第二个孩子呱呱坠地,他就是左智超。左家生活拮据,年幼的左智超从六岁起就开始帮家里干农活,分担父母的负担。当同龄的孩子都在私塾里读书识字时,他却跟着母亲在田间地头忙碌。他的教育仅限于最基本的识字和记账。
1937年,抗日战争全面爆发。当年12月,日军攻陷南京,江苏的抗战形势骤然紧张。不过日军主力很快转向湖南、湖北战场,兴化县暂时躲过了战火的直接蹂躏。因此,年幼的左智超对日军的残暴还没有切身体会。
1941年2月,日军击溃了留守江苏的韩德勤部队,导致大量国民党士兵叛变投敌。这些叛军很快被汪精卫收编,成为伪军。日伪军的魔爪开始伸向兴化县周边的农村,左智超一家终日生活在恐惧之中。但为了生存,他们不得不继续在这片土地上挣扎求生。
1942年,12岁的左智超背起一个破旧的竹篓,战战兢兢地前往兴化县城卖菜。临行前,母亲红着眼眶再三叮嘱:卖了菜就赶紧去买米,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。
这次卖菜经历,差点让左智超沦为伪军。他刚在街边摆好菜摊,两个伪军就大摇大摆地走过来,命令他带着菜跟他们走。左智超知道这些人向来吃白食,但面对枪口的威胁,他只能战战兢兢地跟着进了军营。果然,不仅他的菜被抢走,伪军还要抓他当壮丁!幸亏左智超机灵,趁守卫不备逃了出来。
这次遭遇给年幼的左智超留下了深刻的心理创伤,从此他再也不敢去县城卖菜。仇恨的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,他恨透了伪军,更恨透了背后的日本侵略者,暗自发誓一定要将他们赶出中国。
此时,新四军在江苏的抗日活动如火如荼。左智超知道这是一支真正抗日的队伍,便想去参军。但年仅12岁的他根本达不到参军年龄,招兵的干部们婉拒了他的请求。左智超苦苦等待了一年,13岁时,他虚报年龄,终于如愿以偿地加入了新四军。
虽然年纪小,但左智超胆识过人。他特别喜欢扛着炸药包去炸敌人的碉堡,那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仿佛能宣泄他心中的仇恨。班长心疼他年纪小,总是劝阻:这种危险任务还是让年长的同志去。左智超却倔强地昂着头:上了战场,哪还分什么年龄大小?
他参军时,日本侵略者已是强弩之末。左智超还没打几场仗,抗战就胜利了。紧接着,解放战争打响。左智超随部队转战苏北、山东,后来作为华东野战军的一员参加了著名的淮海战役。在一次炸碉堡的战斗中,他左手大拇指被炸断一截。但也正是凭借出色的表现,不满18岁的他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
1949年,解放大军势如破竹地解放华南,左智超终于有机会回乡探亲。他激动地带着党证和军功章回到家中,骄傲地对母亲说:妈,我入党了,现在是共产党的兵了!母亲看着他残缺的手指泪如雨下,颤抖着问:是用这个换来的吗?
由于战事紧张,左智超只在家待了两天就匆匆归队。在随后的战斗中,他依然勇猛无畏。
1949年10月1日,新中国宣告成立。左智超在欢欣鼓舞之余,也做好了继续战斗。此时他是第十兵团的一名战士,驻守厦门,准备进攻台湾的门户——金门。
金门战役是解放军首次渡海作战,意义重大。为确保胜利,粟裕将军制定了三不打原则:没有一次性运送六个团的船只不打;敌军有援兵不打;山东沿海六千名经验丰富的船工未到不打。但由于解放军在华南势如破竹,部队上下都产生了轻敌情绪。总指挥叶飞未能严格执行三不打原则,前线指挥官钟贤文更是乐观地认为,只要解放军发起进攻,国民党军就会溃败,因此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准备不足。
10月25日凌晨1点30分,三个团的解放军战士和船工共九千余人向金门进发。战斗打响后,虽然因海潮影响部分船只偏离航线导致建制混乱,但解放军仍十分勇猛。很快,二五一团和二五三团突破敌军防线成功登陆。捷报传来,叶飞大喜,立即命令后续部队增援。但此时厦门海域突然退潮,增援部队无法启航。先期登陆的三个团被困金门。
接下来的三天里,国民党军利用严密的岸防炮火,一面压制解放军增援,一面打击登陆部队。号称狡如狐,猛如虎的国民党名将胡琏亲自指挥,用坦克等重武器对解放军狂轰滥炸。最终,解放军弹尽粮绝,大部分壮烈牺牲,少数被俘。
左智超就是被俘人员之一。他早听说国民党会严刑拷问共产党员,为免受酷刑,他偷偷将证件撕碎吞下。这在当时被俘解放军中是一种保命手段。
果然,国民党很快开始集中审讯被俘的共产党员,用酷刑逼问党组织情报。有人叛变,有人宁死不屈成为烈士。左智超坚称自己不是党员,对党组织一无所知,这才逃过一劫。
接下来,左智超被迫接受国民党的思想改造。他被关押在高雄的一座监狱,每天被迫接受颠倒黑白的宣传。这种洗脑式的教育几次让他濒临崩溃。但他心中有一个信念支撑着:回家。他知道父母和兄弟姐妹还在等他,他必须活下去。
当左智超在台湾受尽折磨时,叶飞将军正痛哭着向中央军委汇报战败消息。他沉痛检讨了自己的错误,请求组织处分。所有参战人员无论生死,都被列入阵亡名单。当左智超的母亲收到阵亡通知书和抚恤金时,哭得昏天黑地......
不久后,左智超虽被释放,但很快又被强征入伍。当时蒋介石在台湾号称拥兵百万,从大陆抓来的壮丁、金门战役的战俘以及朝鲜战争中的战俘,都成了他的武装力量。为防止士兵暴动,蒋介石要求每周进行思想测试。左智超为早日获得自由,每次都违心地通过测试。
时间来到1966年,蒋介石意识到反攻无望,开始清洗非黄埔系官兵。左智超因此离开军队,被安排到一家钢铁厂当工人。此时两岸隔绝,左智超有家难回。但他始终盼望着与家人团聚,日复一日地忍耐着。
四十多岁时,左智超与厂里一位带着两个孩子的寡妇相恋。原本只是出于同情帮助她,久而久之产生了感情。两人最终结合,左智超也有了自己的儿女。
本该幸福的生活,却因左智超无法敞开心扉而蒙上阴影。当时的台湾对与大陆有关联的人严加防范,更遑论左智超这样的共产党员。他不敢透露真实身份,更不敢提回大陆的事,只能把一切都憋在心里。久而久之,他染上了酒瘾,家人为此痛苦不堪。
1987年,两岸恢复三通。左智超欣喜若狂,立即联系三位老战友回到故乡。家乡的变化令他震惊:低矮的草房变成了整齐的瓦房,记忆中的兴化县城已是高楼林立。更让他心碎的是亲人的变化:哥哥已是白发苍苍,妹妹都快当奶奶了,而最思念的母亲早已离世。
虽然可以留在家乡,但牵挂台湾的家人,左智超不久后还是回去了。这次返乡化解了他的心结,他戒了酒,与家人的关系也缓和许多。
2002年,72岁的左智超明显感到岁月不饶人。为在生前重新连接大陆的血脉,他决定带女儿回老家。这次有小辈同行,左智超格外兴奋。在与大哥喝酒时,他彻底打开心扉,讲述了当年参军、入党、被俘的往事。女儿这才知道父亲原来是共产党员。
第二天酒醒后,左智超意识到自己酒后失言。女儿对父亲的经历充满好奇,不断追问。但左智超担心台湾当局对共产党员的态度,始终守口如瓶,只说:知道这些对你们没好处。
2008年,台湾政治环境相对宽松,有媒体发起拍摄老兵纪录片的计划。左智超的女儿认为时机成熟,于是架好DV请父亲讲述往事,这才有了开头那一幕。起初左智超仍有顾虑,但在女儿再三劝说下,他终于说出了埋藏心底最深的秘密。
纪录片播出后,不仅没给左智超带来麻烦,反而让他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。不断有记者登门采访,左智超不堪其扰,最后在门口贴上请勿打扰的告示。过了大半年,这场风波才渐渐平息。
晚年,因年事已高,左智超再没能回到故乡。但他对家乡的思念从未停止。临终前,他嘱咐子女:我在台湾生活了大半辈子,这里也是我的家。但落叶归根,我走后,请把我一半的骨灰带回故乡,这样我才能安息。
发布于:天津市开源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